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6月, 2018的文章

Day8 從遊戲中學習演化

今日課程內容: 分組進行「演化論」遊戲,從中學習演化的奧妙。 本組遊戲過程:  「演化時間」 獲得六張手牌。 覆蓋一張手牌於檯面,作為雜食動物。 將此動物演化為水生動物並為其加上脂肪組織。 再覆蓋一張手牌,作為雜食動物。 (現在檯面上共有兩隻動物) 此兩隻動物遭受吸蟲攻擊,水生動物又得到寄生蟲。 分別放置手牌中的吸蟲與寄生蟲於別組的動物上。 「進食時間」 盟友吃掉雜食動物,解除吸蟲危機。 水生動物因遭到攻擊而死亡,演化結束。 「演化時間」 重新演化,獲得六張手牌。 覆蓋一張手牌於檯面,作為雜食動物。 為動物加上毒刺之性狀。 使之成為肉食動物。 在為此動物加上智慧及脂肪組織。 「進食時間」 動物再度遭受攻擊,演化結束。 「演化時間」 重新演化,獲得六張手牌。 覆蓋一張手牌於檯面,作為雜食動物(動物1.)。 為其加上擾敵和偽裝功能。 再覆蓋一張手牌,作為雜食動物(動物2.)。 為動物1.加上擬態功能,再使之成為甲殼動物。 「進食時間」 成功進食,吃了場中的食物。 「演化時間」 使動物1.演化為水生動物。 放置手牌中的吸蟲於另一組別。 「進食時間」 再次進食,吃了場中的食物。 盟友吃掉動物2.。 遊戲結束,存活的動物為水生甲殼動物,具備偽裝、擾敵和擬態功能。 課後心得: 從遊戲中我發現具有許多攻擊性狀的動物較容易成為被攻擊的目標,肉食動物可能會面臨到食物不夠(無法進食)的問題,選擇隱藏、保護自己的雜食性動物較容易在演化過程中存活下來。

Day7 台灣外來種

圖片
馬纓丹( Angiosperms ) 分類: 界: 植物界( Plantae ) 門: 被子植物門( Angiosperms ) 綱: 雙子葉植物綱( Dicotyledoneae )            目: 唇形目( Lamiales ) 科: 馬鞭草科( Verbenaceae ) 屬: 馬纓丹屬( Lantana ) 種: 馬纓丹 簡介: 馬纓丹又名五色梅、臭草,原生在西印度和南美洲,於1645年由荷蘭人引進台灣,其適應力及繁殖力極強,最合適的生長環境是陽光充足且較乾燥的地區。其花朵數量多,由內向外開展,一朵花中可看見許多小花(如右圖),之所以被稱為「五色梅」是因為其花朵的顏色非常豐富,一朵中就可看見紅、白、粉、黃、橘等顏色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造成的影響: 因馬纓丹繁殖力強且有豐富的蜜源,易吸引昆蟲來替它們傳播授粉,這使昆蟲的採蜜對象轉移至馬纓丹而非當地的原生種,若昆蟲不再為這些原生種授粉,長期下來這些原生種將會從世界上消失。 Q: 為何在原生地沒有造成危害? A: 原生地的昆蟲本就以馬纓丹為授粉對象,並不會危害為其他原生種授粉的時間。

Day6 更深入了解黃粉蟲

生物的科學分類: 界、門、綱、目、科、屬、種 以黃粉蟲為例 :  界: 動物界 ( Animalia ) 門: 節肢動物門 ( Arthropoda ) 綱: 昆蟲鋼 ( Insecta ) 目: 鞘翅目 ( Coleopter) 科: 擬步行蟲科 ( Tenebrionidae ) 屬: 粉甲蟲屬 ( Tenebrio ) 種: 黃粉蟲種          昆蟲的數量佔了地球上生物的百分之七十至八十,但由於人類過度使用地球資源造成環境改變,使許多昆蟲因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而滅絕。然而,這些昆蟲在地球上有它生來的使命及地位,一種昆蟲的滅絕都可能會造成無法收拾的後果,面對這樣的問題,人類開始進行對昆蟲的保育, 但現況並無好轉,若將這個問題放到自身,就好比「我明明就那麼努力了,為什麼就是無法達成我的目標?」     面對這樣的問題,我認為癥結點在於方法可能用錯了,這就像我每天都花三、四個小時在讀書,我覺得我非常努力在讀書,但是一直沒有成效,這是因為我的讀書方式是死記硬背,我後來將讀書方式改成 先吸收課文再將它們化為自己的文字, 後者的成效較前者佳,效率也比較高,一樣都是讀書,但因為我換了一個方法而獲得了更好的結果。          

Day5 黃粉蟲之擬人創作

     在一個溫暖的星期天午後,克萊德在美術館裡觀賞著才剛開始不久的油畫特展,他享受著美術館內的寧靜,他漫步的來到一個很不一樣的展區,這個展區只展出了一幅作品,而且這幅畫作還不是擺在房間的正中間,反而是掛在一個角落的牆壁上上,這令克萊德感到非常困惑,他朝那幅畫作走去,那幅作品的畫面是一座樹林,高大的樹木上長滿了青綠色的樹葉,地上的落葉夾雜著黃色及褐色及咖啡色,包覆著這幅作品的是一個寬大的金色畫框,上頭雕刻著纏繞在一起的樹葉及藤蔓,四個角落還有一些花做點綴。這幅畫令克萊德看得出神,但他越看越覺得不對勁,他發現這幅畫的畫框竟然在發光,他以為是自己眼花了便揉了揉眼睛,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更神奇了,竟然連畫作本身也開始發光,這道光是如此的刺眼,克萊德遮住了眼睛,直到光慢慢消失,克萊德放下手臂,他驚訝地發現自己竟站在一座樹林裡,更準確來說,是剛剛那幅畫作的樹林裡。      「有人嗎?」克萊德不停的喊著,他試圖尋找離開這座樹林的路,但四周都是高聳的樹木根本就沒有什麼路,只有腳下一層厚實又鬆軟的落葉。「請問有人嗎?」克萊德以他最大聲的聲音呼喊著,「誰啊?吵死了」突然有一個低沈的聲音從落葉中傳出,一名高大壯碩的男子從落葉中爬了出來,克萊德興奮的奔向那名男子,他心想「太好了,終於得救了」,來到那名男子面前,他看到這名男子的皮膚黝黑、五官深邃、 身上穿著褐色及咖啡色橫條紋相間的連身衣 ,男子的外表也頗為奇特, 他有著寬大的肩膀、粗壯的手臂和大腿及纖細的腰身和小腿 ,還有 一頭由黃褐色漸層到黑色的長髮 ,克萊德向那名男子問道:「先生您好,抱歉打擾到您,請問您能告訴我該如何離開這個地方嗎?」,男子直接忽視克萊德的問題並問道:「你怎麼長得這麼奇怪,你是誰啊?」,克萊德忍下來內心的焦急回答道:「我的名字叫克萊德,請問我該如何稱呼先生你呢?」,男子豪爽的說:「叫我安德烈就行了!」「安德烈你好,你能告訴我如何才能離開這個地方嗎?」克萊德急忙問道,這時安德烈眉頭深鎖並疑惑的說:「我不懂你的意思,離開?要到哪裡去啊?」克萊德也不是很清楚自己到底是怎麼來到這個地方的,他只好把他記得的來龍去脈告訴安德烈,看著安德烈那濃密的黑色眉毛皺的越緊,克萊德便越焦慮,他不明白這一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,他用力的搖晃他的頭、用雙手拍了幾下他的臉頰,希望這一切...

Day4 尋找黃粉蟲成蟲與幼蟲的差異

圖片
  今日觀察結果: 黃粉蟲幼蟲(下圖左)與成蟲(下圖右)的不同(如下表)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幼蟲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成蟲   口器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兩對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一對(半月狀)  頭毛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...

Day3 發現黃粉蟲的規律

圖片
今日觀察結果: 身長約5公分;寬度約0.5公分。肉眼可看見頭部及尾部的纖毛,側身的纖毛則需用解剖顯微鏡才能觀察到。在行走的時候第二、三對腳負責行走,第一對腳則作為輔助,行進時是以推進的方式向前,亦可倒著走。腳的末端及尾部都頗為尖銳。其排泄物為灰褐色、凹凸不平的塊狀物,體積極小,形狀貌似隕石。其身體脫皮後顏色會偏白(如下圖)。   發現的規律 可在麥皮蟲身上看見顏色的漸層,軀體兩末端(頭部及尾部)的顏色較其他部分深;腿部末端的顏色也較其餘部分深;觸角的顏色也是內淺外深(如下圖)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Day2 觀察黃粉蟲(麥皮蟲、麵包蟲)

圖片
利用歌德觀察法進行觀察 歌德觀察法步驟:  1.  觀察客觀事實  2. 尋找規律(共通點)  3.發現特色,產生疑問  4.獲得靈感,進行創作 今日觀察生物: 麥皮蟲幼蟲 肉眼觀察結果(如下圖): 身體為淡褐色,只有頭部及尾部的顏色偏黑色, 共有 13 節,每節的交界處皆有一條顏色較深的紋路(偏咖啡色)。 頭部有一對觸角及四條極短的口器,六條腿皆長在身體的前段, 其表面光滑,重量輕且柔軟度極佳。 解剖顯微鏡觀察結果(如下圖): 側身長有極短的纖毛。         

Day1 如何使用解剖顯微鏡

圖片
解剖顯微鏡用法: 首先組裝解剖顯微鏡(如下圖),將要觀察的物體放在底座的光源板上,肉眼對準目鏡,調整好眼距和物距(物鏡和觀察物體的距離)即可觀察物體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