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ay2 觀察黃粉蟲(麥皮蟲、麵包蟲)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- 6月 12, 2018 利用歌德觀察法進行觀察 歌德觀察法步驟: 1. 觀察客觀事實 2.尋找規律(共通點) 3.發現特色,產生疑問 4.獲得靈感,進行創作 今日觀察生物:麥皮蟲幼蟲 肉眼觀察結果(如下圖):身體為淡褐色,只有頭部及尾部的顏色偏黑色,共有13節,每節的交界處皆有一條顏色較深的紋路(偏咖啡色)。頭部有一對觸角及四條極短的口器,六條腿皆長在身體的前段,其表面光滑,重量輕且柔軟度極佳。 解剖顯微鏡觀察結果(如下圖):側身長有極短的纖毛。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
Day7 台灣外來種 - 6月 20, 2018 馬纓丹( Angiosperms ) 分類: 界: 植物界( Plantae ) 門: 被子植物門( Angiosperms ) 綱: 雙子葉植物綱( Dicotyledoneae ) 目: 唇形目( Lamiales ) 科: 馬鞭草科( Verbenaceae ) 屬: 馬纓丹屬( Lantana ) 種: 馬纓丹 簡介: 馬纓丹又名五色梅、臭草,原生在西印度和南美洲,於1645年由荷蘭人引進台灣,其適應力及繁殖力極強,最合適的生長環境是陽光充足且較乾燥的地區。其花朵數量多,由內向外開展,一朵花中可看見許多小花(如右圖),之所以被稱為「五色梅」是因為其花朵的顏色非常豐富,一朵中就可看見紅、白、粉、黃、橘等顏色。 造成的影響: 因馬纓丹繁殖力強且有豐富的蜜源,易吸引昆蟲來替它們傳播授粉,這使昆蟲的採蜜對象轉移至馬纓丹而非當地的原生種,若昆蟲不再為這些原生種授粉,長期下來這些原生種將會從世界上消失。 Q: 為何在原生地沒有造成危害? A: 原生地的昆蟲本就以馬纓丹為授粉對象,並不會危害為其他原生種授粉的時間。 閱讀完整內容
Day4 尋找黃粉蟲成蟲與幼蟲的差異 - 6月 14, 2018 今日觀察結果: 黃粉蟲幼蟲(下圖左)與成蟲(下圖右)的不同(如下表) 幼蟲 成蟲 口器 兩對 一對(半月狀) 頭毛 ... 閱讀完整內容
留言
張貼留言